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责罚任伯雨等诏崇宁二年正月乙酉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二、《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任伯雨除名勒停,编管昌化军
陈瓘除名勒停,编管廉州龚夬除名勒停,编管象州
马涓除名勒停,编管澧州
陈祐除名勒停,编管归州
李深除名勒停,编管复州
张庭坚除名勒停,编管鼎州
江公望责授衡州司马永州安置;
邹浩除名勒停,昭州居住。
已上并永不得收叙。
王觌除名勒停,临江军居住;
责授道州别驾台州安置丰稷除名勒停,建州居住;
奉议郎、监中岳庙陈次升除名勒停,建昌军居住;
降授承议郎、管句玉隆观谢文瓘除名勒停,邵武军居住;
责授楚州团练副使张舜民除名勒停,房州居住。
收复湟州再黜龚夬韩忠彦等诏崇宁二年八月丁未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四
湟州近已收复,其元行废弃及迎合议论、沮坏先烈之人,理当更加降黜。
许将已放罪、曾布已责廉州司户参军衡州安置外,龚夬移送化州张庭坚象州,并编管。
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韩忠彦责授磁州团练副使,依旧济州安置。
责授建宁节度副使汉阳军安置安焘责授祁州团练副使,依旧阳安置。
右正议大夫、知杭州蒋之奇降授中大夫,依旧知杭州
降授朝请大夫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徐州居住范纯礼责授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
除名勒停人陈次升移送循州居住。
降授承议郎权发遣坊州都贶降授宣议郎、添差监抚州盐矾酒税务,任满更不差人。
景祥、秦希甫并勒停,李清臣身死,其男祉当时用事,移送英州编管,降授复州防禦使姚雄特勒停,光州居住。
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又见同书卷一三九。
和伯少颖迂仲将归福唐偶成数诗欲奉寄无便未果也辰叔常季南还因以奉送 其五 宋 · 吕本中
 押词韵第一部
才叔策名时,已自能不动。
中年谪南荒,与世作梁栋。
生平所践履,自待九鼎重。
失固不足言,得亦何所用(自注:才叔谏议张公也,初登科时已无喜色矣。)
徽宗张庭坚吏部元符三年十二月 北宋 · 任伯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四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五、《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三○
今月初五日有奏状,言张庭坚送吏部事。
窃以绍圣时章子厚、蔡卞用事,谏官、御史尽出子厚、卞引用,不唯无所建明,率皆附会子厚、卞,欺诬朝廷。
自陛下即位,总揽权纲,自择台谏。
然臣谓台谏官始用之既重其选,终罢之必正其名。
臣欲乞今后台谏以言事罢去者皆坐其所言,以正其罪。
盖妄冒不才者其罪小,欺诬朋附者其罪大。
庭坚近以言事不当,除京东运判,既而改汝州,今又送吏部,中外疑惑,不知所以。
臣伏愿陛下断自圣意,降出庭坚章疏,考其所言。
若欺罔朋附,则送吏部为尚轻;
若止妄冒,则送吏部为太重。
正名定罪,庶足劝戒,无使言路自今以往以庭坚为戒。
〔贴黄〕张庭坚吏部,若陛下见其欺诬朋附,出自圣意,则庭坚不敢逃其罪。
若非出自圣意,止是三省伺陛下之意,遂再三取旨重行,用以恐胁台谏,则此事不可不察。
言官畏三省,非国之福也。
子绍至云安复和前韵见寄酬以二首 其一 南宋 · 王十朋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细阅皇朝进士科,第三人最得贤多(自注:滕达道陈了翁张才叔潘子贱诸公是也,然皆艰难劳苦而后有立。)
不劳则饿天将任,或起而僵帝欲哦。
馆阁早推仁者勇,庙堂终作国之皤。
也知有意东山卧,其奈苍生望子何(自注:梁临别指瞿唐关,有懒出此门之语。)
枢密院取断例编类成书诏绍圣四年十月甲午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
枢密院刑部及军马司取索见用断例及熙宁元丰年以来断过体例,选差官两员逐一看详分明,编类成书,以备检断,令都副承旨兼领。
其应干本院见编修文字,仍委今来所差官看详删定。
宣德郎陈瓘承事郎张庭坚枢密院编修文字
论治道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六、《慈湖先生遗书》卷一六
或曰:为治在转其机而已矣,其机一转,治功自成,不必言三代之制也。
某谓图治而不本之三代之制,终苟道也。
汉唐之治,所以民不得其所者多,祸乱多,风俗不善,享国不久者,职此之由也。
如欲生民之皆安,祸乱息,风俗善,国祚久长,则三代之制不可不详考熟讲而图复之也。
自汉以来,公卿大夫不知王道,无王佐之学。
虽有《周官》之书,不能随缓急次第以图复之,惟定杂霸之规模,以《周官》为无用之空文。
就有慕而行之,惟行其末,不治其大者急者,诚可为长太息也。
择贤久任,诚为当今大利。
或者惮于改为,姑循其旧。
守宰数易,曾无固志。
岂不思沿边诸州军守臣果能固守,以当他日数百里之虏骑乎?
不能乎?
甚可畏也。
而犹惮于改为,岂不误国家大事乎!
缺少员多,为今论治者之巨患,而贤能之员殊不多也,吾犹惧其不足以充数。
缺少员多,非所患也。
古者王畿千里,天子所自治者不过千里,馀皆侯国。
后世人主德不逮禹、汤、文、武,而统理四海之内,宜其治不及古。
然封建有春秋战国之祸,宜择贤久任。
职方氏通理九州四夷,而实分国以治。
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殆不可伐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后世士大夫观此,虽知其善,往往窃疑何以使天下之莫当也?
呜呼,至哉!
此道神灵,通天地,贯古今,而况于人心乎!
即一验百,知宋之有政。
政者,正也。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确信此者可以治天下国家矣。
子又曰:「敬一人而千万人说」。
所敬者寡,而说者众,此之谓要道。
人性自善,人心自仁,其于父自能孝,其于君自能忠,其于天下事自能是是非非,善善恶恶,此之谓天下同然之心。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言乎人心之灵与圣人同也。
深惜夫人皆有至善至仁与圣人同然之性,偶为利欲所昏,遂迷遂乱,遂惟利是从,而不顾夫大义也。
人性自清明,自广大,自中正,自无所不善。
无动焉,无作焉,直而出之,自不肯行不义,自不肯杀不辜。
使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自不肯为也。
此非独孔子、伊尹、伯夷及古列圣如此,举天下之人心未动利欲之意,则皆不肯如此也。
三代衰,孔子殁,义利之辨寖不明,利欲之说滋炽。
秦汉以来,人心益昏益乱。
有君如汉高,出秦民于汤火之中,大惠也,大功也,独惜夫以利心为之,遂陶冶一世之心术,尽入于利欲。
秦之祸止于毒人之身,汉之祸乃足以毒人之心。
嗟乎!
纵观秦皇帝曰:「大丈夫当如此矣」!
此何等意念,而不自知其可愧,史氏又从而侈言之也。
阳城颍川之民何辜,而尽屠之也?
三川李由为秦守,忠也,何罪而斩之也?
张耳者何罪,而又杀之也?
啖秦将以利,义乎?
非义也。
从三老董公仁义之说,以利心从之也。
其处心积虑,率利而为之。
约三章,除苛禁,非一出于义也。
四海之内,块土耳,何足为义,而自溃乱至此也?
孝宣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此灼见高祖之心术,灼见自汉高以下之规模。
高祖未尝口传面授于其后人也,而后人默而承之,如出一人,何也?
利心之同,习俗之成,不以为异也。
吾深念夫汉以来诸君,其性即尧、舜、禹、汤、文、武之性也,其本心之不肯为不义,亦与尧、舜、禹、汤、文、武同也。
有尧、舜、禹、汤、文、武之心,而以利欲昏之,殊可惜也。
孔子以喻于义为君子,喻于利为小人,吾深惜汉诸君之不得为君子也。
吾非不乐于成人之美也,汉诸君之善政善令出于义者,吾所爱也;
而其出于利者,吾不敢妄是之,以乱惑后世也。
王通以仁义称七制之主,所以导后世入于利欲之途,致祸乱于无穷也。
房玄龄、杜如晦传其学,故玄龄首劝太宗周公之迹以文其利心,而如晦赞之决,又使太宗不自以为耻,欲史氏明书之,以比于周公
乌虖,痛哉!
周公岂诈为隋太原西河雁门马邑民年二十至五十悉为兵伐辽,以激民思乱之心者也?
周公岂乱巢妃而生曹王者也?
彼君臣之微情相与为奸利,又相与勤施宽利之以惠百姓,以干其誉,以欺一世。
故人咸以太为贤君,房、杜为良相。
一君二臣,非无善者,而总名之曰贤曰良,则未可也。
以太为贤君,是教后世之君为悖为逆,为奸乱,而文以饰之也。
以房、杜为良相,是教后世之臣为悖为逆为奸乱,而文以饰之也。
痛哉!
吾惧君不得为君,臣不得为臣,父不得为父,子不得为子,兄不得为兄,弟不得为弟,夫不得为夫,妇不得为妇,天下之乱无时而已也。
此亦非有甚高难行而不可及者也,使人心不起而为意,则不入于奸利。
清明未尝不在躬,天下之所同也,万世之所同也。
皆不肯行不义杀不辜也,虽禄之以天下皆弗顾也。
谓人之本心无此善者,贼夫人者也。
谓己之本心无此善者,自贼者也。
孟子所以谆谆必称尧舜,灼见人皆有尧舜之心,病弗知耳,弗信耳。
孟子知之,而举天下之人皆不知不信,是以劳孟子之谆谆也。
吾徒不可以不熟讲也,不可以不自信也。
以此事君,则可致君为尧舜之君。
以此治民,则可使民为尧舜之民。
至易也,至简也。
或者终疑尧舜之不可及,汉唐之未可轻议,此乃悖逆奸乱之源也,此说不可长。
世论有唐盛时,房玄龄、杜如晦、魏徵贤名特著。
及考本末,玄龄乃首发乱谋,如晦赞决。
建成、元吉谋害太宗元吉秘计,又将并除建成,社稷倾危,民将涂炭,此固可诛也,然惟天吏则可以诛之,秦王安得而诛之?
玄龄首谋借周公以文其奸,其辞则周公也,其情则非周公也。
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周公固如是乎?
行不义,杀不辜,其谆谆号于天下则曰义师也,天下之人心则未服其为义也。
自古君臣大抵同德,德不同则不合,不合则不能久。
此三臣者惟其与太宗合,故深相得,杜则早卒,房、魏则久于其位。
其所以合者非他也,本以利,杂以义,正犹孝宣之言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此岂惟汉之规模如此,而两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之规模皆如此也。
幸而不遭变故,其迹不露;
不幸而遭亟变、履危祸,则胥而入于奸利,为悖为乱,为大恶,势之所必至也。
人心自灵,人心自明。
其隐然不安于中者,即天下人心之所不服也。
其馀众善,诚有可观,论者乐成其美,是以多称其良。
不知夫义利之不明,善恶之相掩,启奸雄自便之门,开后世恶逆之路,君子惧焉。
建成,犹房、杜之辅太宗也。
巢妃之秽,三臣者熟视莫敢言,魏虽言之,仅使勿后。
使言而不听,则何不去?
至此而犹不去也。
夫是以太宗不亲享太庙,而不言也;
幸九成避暑,不念太安之在暑,而不谏也;
与驺子倡人比肩于朝行,而不知耻也。
三臣者,殆欲为乡原,而又不及焉者也。
而俗儒之论每概称其贤,吾恐奸乱之祸接迹于来世未已也。
陆宣公可谓社稷之臣,不可谓天民。
社稷之臣,以安社稷为悦,虽义可以已亦不已。
所谓天民者,可则进,否则退。
昏疑猜忌,其不可告语之状昭昭为日已久矣。
宣公宰相,而进议不行已累累矣,而犹强其所不欲,犯其所甚怒,其得死幸矣。
使谏官无阳城,殆哉!
盖其才有馀,其学犹有不足。
诱人名利之论,非正也。
宣公之意则善,宣公之号则非。
执序迁之失,说病久任之确,论汉唐人物有如宣公,可谓桂林一枝,昆山片玉,而犹不满人意至此,所以愈使人遐想三代之世也。
范氏《唐鉴》美太宗听谏,而曰:「虽过,庸何伤乎」?
予心深所未安。
夫惟士大夫不知改过之为至善也,致人主终耻于从谏。
尧舜舍己从人,禹好善言,仲虺称汤曰「改过不吝」,伊尹称汤曰「从谏弗咈」。
孔子曰:「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
曾子曰:「我过矣夫,夫是也」。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
孟子切戒揠苗;
取芸苗;
芸苗,改过而已。
学道之极,终于改过,无他奇功。
然则改过者,圣贤之所尚,进德之极致,而范公轻言之,默沮人主改过之心,殊为不可。
道二,是与非而已矣。
过则为非,改则为是,是则为贤为圣,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道。
非则为愚,为不肖,与朱、象、桀、纣、盗蹠同道。
是无二是,非无两非,范公于一是之中而分为浅深,过矣。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及考范公《古文孝经说》,尤为蔽窒。
范氏《唐鉴》论明皇友爱,曰:「茍能充是心,则仁不可胜用也。
至于为人父则以谗杀其子,为人夫则以嬖黜其妻,为人君则以非罪殄戮其臣下,是皆不能充其类也。
茍不能充其类,则其为善,岂不出于利心哉」!
公诚贤,明皇诚有大恶,因其不充类,而遂谓其为善皆出于利心,则不可。
《春秋》不以善掩恶,不以恶掩善。
明皇友爱之心为皆出于利心,窃意万世公论未必皆以为然。
方其为长枕大被,殿设五幄,与诸王更处其中之时,虽非正礼,谓之不出于诚心,可乎?
人虽至不肖,良心终不磨灭。
《春秋》于鲁桓书「至」,至者,至于庙,是之也。
鲁桓大恶滔天,而圣人是之者,非是其弑君也,是其至于庙也。
鲁桓至庙未必不出于利心,而《春秋》犹书之,而况明皇之友爱乎?
明皇不足惜,而人良心之所发,使不自知其为是,不自知其即道,则道心沮遏而不伸,善心愈消,不善之心将愈长。
吾为此惧,故谆谆乎为是辨。
欧阳公作《唐纪》,皆书其君曰「大圣」。
夫为唐臣犹曰不敢不书,欧阳公宋臣,而书唐君曰「大圣」,是将以为后世之公言耶?
是诲天下后世胥为乱逆,胥为鸟兽行也,可乎?
正道不明,奸邪杂说公行于天下,学者不知其非,此有国有家者之巨害,未有发之者。
明哲之主一旦觉省,痛祸乱之浸淫,坏人心,危国家,则削除邪说。
若斯类者,急于救焚拯溺可矣,不知世称名卿贤大夫者胡为思不及此也?
王明清《挥麈录》谓蔡元长父子既败,其门下士杨中立、孙仲益之徒攻其奸恶不遗馀力。
观此,则亦讥诮杨、孙太过矣。
又记蔡元长晚年语其犹子耕道曰:「吾欲得一佳士以教诸孙,汝为我访之」。
耕道云:「有新进士张觷者,游太学有声,学问正当有立作,可备其选」。
元长颔之,涓辰延致入馆。
数日之后,忽语蔡诸孙云:「可且学走,其他不必」。
诸生请问其故,云:「君家父子奸憍以败天下,指日丧祸,惟有奔窜,或可脱免」。
诸生泣以愬元长元长愀然不乐,命置酒谢之,且询救弊之策。
曰:「事势到此,无可言者。
目下姑且收叙人才,改往修来,以备万一。
然无及矣」。
元长为之流涕,所以叙刘元城之官,召张才叔杨中立之徒用之,盖由此也。
简谓孔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杨、张未能因蔡悔过之机导之十分诚实改过,自暴其罪,自求削夺,尽反前为。
天岂不容人改过,人心亦将大服,社稷可以复安,蔡氏亦保无虞。
本朝召命官谓之「召」,唐谓之「追」。
圣朝可谓君使人以礼,有三代之遗风,唐陋矣。
尝观唐人「本政」之说,不胜叹息。
既久,曰:比世士大夫议论略相似。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殁,道本平常,人自无睹。
本政之说曰:「长民者发一号,施一令,民莫不悱然非矣。
谓不可守,遽变而从之,譬将适千里,虽矻矻,不可暨。
原其始,固有启之者。
闻于师曰: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
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
政以是得,民以是淳。
其有作者,知教化之所由,废抑诡怪而畅皇极,伏文貌而尚忠质。
茫乎天运,窅尔神化,道之行也,其庶矣乎」!
吁,斯言似正,其实失之。
夫政之本固不在于发号施令,失其本而事于末,实德未孚,实德未用,而发号施令,宜其悱然非矣。
孔子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古无不示之说。
《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又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者,本德性而行之,无非正道,诚而无为,久而无违,默感天下同然之性,故靡然化服。
是之谓神,而非术也,非为也。
禹曰:「克艰,政乃乂,黎民敏德」。
克艰者,不放逸之谓。
又曰:「安女止」。
谓性本静止不动。
此政本也,此孔子曰「为政以德」也,此伊尹暨汤咸有一德也,此文王不识不知顺帝则也。
《书》又曰:「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
几者,初之心发不失本,止则康矣安矣;
又得正直之臣弼以行之,则动而民咸应矣。
自汉以来,罕闻正德之论,故论治者惟睹其难。
德性人所自有,士大夫自明其德者寡,故无以启其君。
汉唐茍就私刑,亦明知人心之未深服,岌岌乎,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而反者亦数起。
士大夫学业卤莽,大智不明,不深知三代所以治天下之本末,弃安固,取岌岌,殊可惜也。
汉唐岂乐于岌岌哉?
诚不知所为,竭思尽虑,所见止此。
汉宣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自汉迄唐,一律也。
本以霸者,本以利也。
以利为本,虽杂以王道,人心岂服?
人心不服,危乱之道也。
诚纯于王道,则人心毕服,四海之内,仰之若父母矣,夫谁与之敌?
董仲舒之告其君曰:「愿设诚于内而致行之」。
呜呼,诚岂可设也,设则非诚。
仲舒尚不明己之心,何以启君之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
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又指齐王易牛之心,曰:「是心足以王矣」。
又言必称尧舜,盖深知人性之本善,故每每言之。
人心本善,当时虽战国之君,而兴起者众。
或议武帝不能用仲舒,予谓武帝未可罪,仲舒有可罪。
学者所治何事,日夜口诵圣人之言,心维圣人之道。
今也,己之心不自知,奚以告君?
汉有君如文帝,罢兵卫,不私其子,此古帝王之器质也,惜乎其无臣。
贾谊诚美才,其学疏,未知道,故帝亦窥见其短。
治天下之道本诸君心,古圣王以我所自有之本心,感天下所自有之本心。
《书》曰:「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礼乐刑政,皆所以维持斯事,今《周礼》一书可观也。
士大夫不知道,故不识礼乐刑政之原。
是故礼非礼,乐非乐,刑非刑,政非政。
岂无善者?
大体失之,皆非所以若恒性、绥厥猷也,失上帝所以命君司牧斯民之本职矣。
人心皆善,皆正,惟上之所以治其民者反以坏乱之,故虽有本善之性,如金混沙,如云翳月矣。
必如《周礼》所以治其民者治民,而后庶几乎不失上帝所以命我司牧之职;
而后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而后《兔罝》武夫皆公侯之腹心;
而后「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而后「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乌乎,《周礼》之书至矣!
古圣王之所以教其民者,每每因其日用而寓教焉。
《书》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是谓三事」。
生民之所日用,非利用则厚生,圣人于民利用厚生之中,而寓正德焉。
车不雕,器必度,斑白者不提挈,饮食必后长者,童子不衣裘,庶人耆老不徒食
三《易》之占皆有书,因致其教。
今《周易》之书具存,其所以启导人心至矣。
《周官》因宾兴贤能,而致德行道艺之教;
茍惟民之所不用而特致其教,则难。
以至于因民之婚姻而致婚姻之礼,以寓其正德;
因民之祭祀而为祭祀之礼,以寓其正德。
后世之为教也,徒恃诏令戒谕之暂听暂观,其何能致化?
是无惑乎后世之风俗不如古也,无浩叹乎后世之民不可化也。
终年耳目之所接,心思之所及,非淫声则奸色,非利欲则邪伪,日夜沈浸乎非僻浮荡之中,而欲以数行之诏令拔其久固之习,难矣。
人心易感化,以其性本善故也。
曩宰乐平,政事大略如常,间有施行,而人心率向于善,由是知人心果易感化。
若先谓民顽不可化,则必无可化之理。
古者纳言之官出纳五言,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布而训四方,以观新物。
自此长而上,无非师儒教之德行
今之五家为甲,甲有长,又有小保长、大保长、保正、副,皆古制。
其道择保甲之所推重者而长之,仿古相教相纠,礼敬其长,又宾兴其贤能,则唐虞三代之化,复行于今日矣。
今之五家结为一甲,则《周礼》之五家为比为邻也。
今小保长、大保长、保正、副,即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之类也。
县令得贤久任,行乡举里选德行道艺之法,则比闾族党之制可修矣。
所谓族师,其贤可师者欤。
二十五家为闾,百家为族,百家之中必有贤者可师。
闾胥比长皆儒士,故曰:「儒以道得民」。
都邑之法也。
《周礼》六乡之制如此。
若六遂农民,则所以教之者略,其官亦降一等。
诚使乡举里选德行道艺之法复行于今,则士民亦何敢为不善?
此势之所必至也。
县令茍徇私,则废之,终身将不复,亦何敢以私?
比闾族党之制行,则德行孝弟之俗成,三代之治复见于今,国祚之长亦可数百年,汉唐之祸可息也。
今之通议大夫以上,即古之上大夫,周之卿,周有卿而无上大夫
今之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中奉即古之中大夫
今之朝议大夫以下,古之下大夫
朝请朝散朝奉,即古之上士,今谓之员郎
今之升朝承议奉议通直郎,即古之中士
今之京官宣教郎以下,即古之下士
今之选人承直以下,即古之不命之士。
古简而今繁尔,非古制泯绝也。
大治之后,徐釐正之。
古者论道经邦,三公之职也。
汉则转而为大夫、为议郎矣。
大夫多至数十人,议郎员益多。
夫以三代盛时,犹难其人,曰「官不必备,惟其人」,盖论道者非聪明睿智,深达乎道者不能。
自秦灭先王之学,士失教养,故人才欲求其有如三代者绝无而仅有,而况于有如三代之三公能论道经邦者乎?
大夫、诸议郎所论,大抵浅陋,是无惑乎自汉而下不复有三代之治也。
汉虽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名则半存,实则俱亡。
《挥麈录》载徐敦立明清云:「凡史官记事所因者有四:一曰时政记,则宰执朝夕议政,君臣之间奏对之语也。
二曰起居注,则左右史记言动也。
三曰日历,则因时政记、起居注润色而为之者也。
旧属史馆,元丰官制属秘书省国史案著作郎主之。
四曰臣寮墓碑行状,则其家所上也。
四者惟《时政记》执政之所日录,于一时政事最为详备。
左右史虽二员,然轮日侍立,榻前之语既远不可闻,所赖者臣寮所申,而又多务省事,凡经上殿,止称别无所得圣语,则可得而纪录者百司关报而已。
日历非二者所有,不敢有所附益。
《新唐书》载事倍于旧事,皆取小说。
本朝小说尤少,士大夫纵有私家所记,多不轻出之。
某窃谓左右史不可轮日,所立之位不可去榻前远。
二史因仍故事,失于釐正。
先生尝言:「治道只在择贤久任」。
又曰:「宰相贵知人,知人甚难。
安得人人皆知?
但一路择得一贤明监司,使监司择一路郡守,使守择诸邑,则得人久任,而无不治矣。
久任则诸县皆得上达,郡守亦止治附郭,县治国小。
按:下脱。
吕寺丞(五)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八八、《烛湖集》卷七
某顿首再拜上状子约寺丞尊兄:临安连月盍簪,略相与展尽。
别日远访我逆旅,语不能休,继以手帖,犹欲流连。
极知眷眷有此日足可惜之意,固以前料必不容于时,而襆被以待遣矣。
既别二十日,遂闻韶石之命。
天威震动,海内剔息。
旋审半途留舍庐陵,益验圣朝家法忠厚,而前日之事,明主本无成心于其间也。
计惟感恩念旧,方当自力不懈,较变通于将来。
其终能无毫发愧于前人光,然后即安焉。
若夫矜于得名,以怼其上,必非吾子约之所忍。
狂生野人,往往不达大体,务崇私议,以祸斯世,宜勿酬对,谅不待区区言也。
二十年前,每见兄讽咏紫薇先生所赋张才叔诗,不虞今兹亦允蹈之,临风太息,徬徨侘傺,尚复何道!
久欲附问,村居僻寂,杜门省事,不敢轻于访便,坐成相疏。
然间从诸人处传闻,近况甚强耐,日课读书,无休暇时。
玉汝于成,岂非天赐!
即此冬寒益侵,远惟进修有相,尊候万福!
时发汪兄同处不忍别,愿为道倾仰意。
闻嫂氏欲自往,诚否?
婺女当常得安书也。
近见新季于会稽疾亦不轻,幸浸平矣。
某家居,奉老母粗安。
常熟阙在明年春杪,馀不足勤远念。
相见尚赊,千万珍重,以健为本而已。
不宣。
方景云课藁后1287年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五、《碧梧玩芳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余与景云同生于壬午,同荐于丙午,有二同之契焉。
丙午至于今,四十有二年矣。
景云之为人笃实,其文尔雅而深纯。
场屋之作,非直灵于己,其所沾溉,辄复高列荐名中。
间试太常,不奏第,余之罪也。
初与典举,冬烘遂失景云
每诵东坡《与李方叔诗》,为之永叹。
盖其首章曰:「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余固尝以是愧景云也。
其末章曰:「买羊沽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
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臞仙」。
余又不知夫世变至此,不复可以是期景云也。
悲哉!
景云泊然,不以望我。
暇日,抄其所为文,成一钜编,示余,且曰:「其书数语,示我子孙。
惟毋引李方叔云」。
呜呼!
吾经五十八篇,可命题者何限?
作者何限?
其在于今,惟张才叔一篇,可为痛哭。
余之罪,岂惟失一景云而已!